元末明初那会儿,南边三支农民起义队伍里,陈友谅那帮人其实最有可能统一全国。明明一开始就站在风口浪尖,占了不少先机,结果偏偏第一个被踢出局,说白了还是自身的问题占了大头。本事再厉害,如果不会管理,不懂得怎么稳住局面,也就只能短暂风光一下,想要一直压着别人,可真没那么容易。
他之所以最后败在朱元璋手下,倒不全是对方有多厉害,主要还是他自己性格上的短板在作怪。明明两个人都是从底层混上来,吃过不少苦头,可性格却各走极端。这和各自的成长经历脱不了干系,虽然都挺惨的,但面对苦日子的想法和接受程度不一样,慢慢也就走出了完全不一样的路,差距也就越拉越大。
陈友谅的姓,其实是跟着母亲改嫁才换的,打小就在鱼贩子的环境里长大,也让他心里有着不一样的算盘和追求。他认准了要出人头地,就什么办法都敢试,不管是不是合规矩,只要能达到目标就行。他这种办事不讲究方式,太过激进,搞得性格变得偏激,做事也显得有点目光短浅。
他为了混口饭吃,根本不在乎什么道德底线,也不管脸不脸红,讲究的就是怎么耍点小聪明,想法设法往上爬。做事全凭自家那点好处说了算,为了自己的目标,可以把身边的一切都当成工具来使唤,啥事都得看对自己有没有好处。
为了要往上爬,他直接投身到义军阵营。能力撑到一定高度,连一路带他的老领导兼恩人徐寿辉都给干掉,自己坐上了头把交椅。下手干脆利落,连个缓冲都不给,手段又硬又不留情面。这种做法惹得大家伙怨声载道,他还搞高压政策,专门对付那些不买账的人,结果就是他一手把控了整个局面,变成彻头彻尾的独裁。
他那苦哈哈的出身,不但没让他长出啥正儿八经的价值观,反倒让心里头蒙上报复的阴影。治民动不动来狠的,压榨得老百姓喘不过气;对属下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,啥事都听之任之。碰到威胁自己的,甭管是谁,上来就是一通收拾。这一来二去,性子变得特别狠,动不动就下重手,疑心还特别重,脾气冷得像块冰,心眼小到能卡牙,根本没有啥人情味。这样的人,成就不容易有多大,顶多也就短暂地风光一下。
朱元璋可不一样,他对自己的苦日子是真有点数。刚跟着起义军混的时候,等队伍走上正轨,他就能清清楚楚地把政权根子立稳,把自家江山夯牢。对老百姓,抬得起手就能宽厚点;对文臣武将,挑人用人也算有一手,把班子带得心气儿都在一块。平时对自个儿也挺苛刻,虽说身世穷苦,可靠着自己咬牙努力,慢慢变成了挺合格的带头大哥。倒是陈友谅,后面活脱脱就成了个现实中的功利派了。
两人的差别最明显的地方,其实就在于看局势的眼光。朱元璋虽然起步晚,开始那点势力也不咋地,可他偏偏能摸得准风向,还能分清楚眼前啥事该先办、啥事儿能缓缓。再说他敢用人,啥事都交给合适的人去办,主打就是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。这团队啊,拧成一股绳,哪怕遇到啥难题,也能扭转过来。一步一个脚印地发展壮大,后来把南边都收拾稳当了,直接就冲着元朝老巢发起猛攻,国家就这一步步合成一家了。
陈友谅这个人,明明是最早起家的老大,占了荆楚那块富得流油的地盘,手底下人多马壮,可偏偏没想明白到底想干啥。上来就急着称帝,结果惹得元朝对他死磕。跟朱元璋较劲那会儿啊,他老想着保住眼前点小好处,太过求稳,结果就被人抓住破绽。彭城一败,鄱阳湖那仗混乱收场,最后连个老底也没剩下。
太在意眼前那点得失,结果啥都没捞着,自己还赔了命。假如那时候下狠心,直接冲着金陵搞个大动作,朱元璋就没地儿可待了,想翻身都难。对朱元璋来说,那回险得很,他已经没后路了,只能豁出去。偏偏陈友谅成了帮他一把的人,才让朱元璋坐上了大位。
朱元璋正好抓住了陈友谅那爱多心、猜忌的毛病,量身下套,最后才赢得了胜利。陈友谅可能自认为套路用得溜,又有家底撑腰,看谁都不放在眼里,想着横着走到底,总想保个万无一失,好让自己变得无法被撼动。其实,他这份太自信再加上顾虑太多,反倒让对方抓住喘息空隙,结果栽了跟头,苦水只得自己咽。
两人虽然都打小出身差不多的层级,可性格就是彻底不一样,这才走出两条完全不一样的道道。陈友谅这人心眼特多,性子狠,再加上动不动就要用刀子解决问题,压得手底下的人喘不过气。再说了,他还看不远,四处挥兵,眼光老是盯着点眼前的小好处,结果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,把不少翻身的好机会就这么搁浅了。
说到底,啥事都不是单一的,哪怕仗着老天爷给的好条件、手底下的底子够硬,自己要是有短板,照样容易把家底散了,最后败得一塌糊涂。朱元璋呢,跟他正好偏个劲,起步条件差点,可人家心胸气度没得说,带团队有一手,选对了人,最后还真熬出来摘了桂冠。
配资公司网站,配资网站首选,股票配资官方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